在十二生肖的长卷中,牛总是以沉默耕耘者的形象示人,它们没有莺啼燕语般的巧舌,不会用华美的辞藻装饰心意,却将最质朴的真诚镌刻进每一寸土地里,当春耕时节到来时,老牛低着头缓缓前行,犁铧翻起的泥土带着湿润的芬芳,那是它用脊背书写的信任状——无需多言,所有的承诺都化作脚下实实在在的沟壑。
乡间的田埂上常见这样的画面:农人扶犁而立,牛儿迈着稳重的步伐,偶尔甩动尾巴驱赶蚊虫,眼神专注而平和,即便烈日当空汗水浸透鬃毛,它也从不发出抱怨的哞叫,只是更加用力地拉着轭具向前,那些被耕碎的土块里藏着秘密,每粒种子都知道,这个沉默伙伴给予的不仅是力量,更是毫无保留的托付,收获时的金黄麦浪会替它作证,那些深埋地下的根系早已与它的足迹相连。
牛栏里的夜晚同样静谧无声,月光透过竹篾编织的窗棂,照见牛反刍时规律起伏的腹部,它咀嚼着白天吞下的草料,也回味着与同伴共度的点滴时光,新来的犊子怯生生靠近时,成年牛总会默默挪出空间,用温热的鼻息安抚对方颤抖的身体,这种无言的关怀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分量,如同山涧清泉浸润岩石般自然流淌。
市集上的交易场景最能体现牛的特质,买主围着它打转,夸赞其健硕体格或漂亮花纹,它始终垂着眼睑安静站立,直到主人轻拍后背示意离开,才缓缓转身踏上归途,路上遇见相熟的牧童递来野花,便慷慨赠予舌尖轻卷的温柔一舐,这是它表达喜悦的独特方式,夕阳下拉长的影子里,人与牛踏着相同的节拍回家,默契在暮色中生长。
岁月更迭中,牛始终守着本分与良知,暴雨突至时主动走向漏雨的茅屋旁侧身避让;幼崽落水时纵身跃入湍急河流;甚至临终前仍睁着湿润的眼睛望向主人……这些刻进基因里的忠诚,让每个接触过它的人都能感受到超越言语的生命温度,或许正是这份拙于表达却厚重如山的情感,使牛成为中华文化中最可靠的精神图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