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随着传统文化热潮兴起,市面上涌现出大量声称能“改运招财”“镇宅化煞”的风水摆件,代卖这类商品是否构成违法?这一问题既关乎经营者的法律风险,也涉及消费者的认知盲区,要厘清边界,需从不同维度展开分析。
从市场监管角度看,若商家在宣传中夸大产品功效,将普通工艺品包装成具有超自然力量的“灵物”,便可能触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》,该法明确规定禁止使用迷信内容进行商业推广,例如宣称“佩戴某生肖玉雕可保仕途亨通”“摆放铜钱剑能挡灾避祸”,此类表述已超出正常文化范畴,构成虚假宣传,市场监管部门有权责令整改、没收违法所得,情节严重者还将面临罚款。
再看知识产权保护层面,部分代卖的所谓“古法秘制”摆件,实则是未经授权复制的非遗传承作品或设计师原创造型,根据《著作权法》,未经许可复制、销售他人享有著作权的造型艺术品,属于侵权行为,曾有案例显示,某网店因批量售卖仿制名家设计的麒麟雕塑被起诉,最终承担了高额赔偿。
更关键的是,当交易涉及宗教元素时,法律红线尤为敏感。《宗教事务条例》规定,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宗教名义进行商业牟利,若代卖的“开光法器”“大师加持款”实为与宗教场所无关联的普通商品,却刻意营造神秘仪式感诱导消费,则涉嫌利用封建迷信扰乱社会秩序,可能面临治安管理处罚甚至刑事责任。
对于普通从业者而言,合法经营的核心在于把握尺度:明确标注产品材质、工艺等物理属性,避免使用“转运”“辟邪”等暗示超自然效果的词汇;保留完整的进货凭证,确保商品来源合法;若涉及文化创意设计,应主动取得版权方授权,唯有如此,才能在传承民俗文化与遵守法律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