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以“改运旺财”“镇宅辟邪”为噱头高价售卖所谓“风水宝物”的现象,从水晶摆件到古法铜钱,价格动辄数千甚至上万元,许多人疑惑:这样的交易是否合法?要回答这个问题,需从法律、监管和实际案例多个维度展开分析。
我国法律明确禁止利用封建迷信扰乱社会秩序。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规定,组织、教唆、胁迫他人从事迷信活动的,可处拘留或罚款;若涉及诈骗财物,则可能触犯《刑法》中的诈骗罪,例如某地曾查处一起案件,商家宣称“开光玉蟾”能保生意兴隆,诱使老人花费8万元购买,经鉴定仅为普通工艺品,最终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刑罚,这说明,借风水之名行敛财之实的行为已突破法律红线。
市场监管部门对这类经营行为也有严格规范,根据相关规定,销售商品必须明码标价、如实宣传,不得虚构功效误导消费者,部分商家通过模糊话术暗示产品具有超自然力量,本质上属于虚假广告,违反了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,消费者若因轻信此类宣传遭受损失,完全有权要求退货退款并主张赔偿。
从行业自律角度看,正规的文化艺术品交易与迷信营销存在本质区别,真正的收藏品会标注材质、年代等客观信息,而打着“风水”旗号的商品往往刻意回避科学解释,这正是其规避监管的手段,消费者应警惕那些拒绝提供检测报告、过度强调神秘力量的销售话术。
司法实践中,判断此类行为是否违法的关键,在于是否存在主观故意欺骗和客观上的财物损害结果,即便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,市场监管部门也可依据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行政处罚,对于普通民众而言,理性看待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无可厚非,但将命运寄托于高价“宝物”,既不符合科学精神,更可能陷入法律风险之中。